中國藝術網
中國是酒文化的發祥地,酒的釀造歷史悠久,穀類釀成之酒,始於殷。 而用來盛酒的青銅器皿也盛行此時。 據考古學家證實在殷墟出土的大量青銅器代表了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業的巔峰,所以殷商時代的青銅酒器形制豐富多樣、造型獨具匠心,觀其深厚粗獷的原始張力和藝術魅力,揭秘各種青銅酒器的不同用途。
青銅盛酒器篇
尊,今作樽,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大中型盛酒器。 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 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後期已經少見。 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商周至戰國時期,還有另外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犧尊。 犧尊通常呈鳥獸狀,有羊、虎、象、豕、牛、馬、鳥、雁、鳳等形象。 犧尊紋飾華麗,在背部或頭部有尊蓋。
卣(yǒu)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 盛行使用時期為商代跟西周時期,外觀上大部分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是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 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接。 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
中國古代青銅器從商代晚期開始,造型特點是敦厚凝重,裝飾繁複,圖紋威嚴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舊製而略有變化。 隨著王權衰落,禮崩樂壞,青銅禮器中逐漸透出一些令人輕鬆的氣息,舊有的神秘、莊重與沈悶漸漸隱去,而新的有創意的造型和紋飾,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方彝是盛酒器。 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方彝的造型特徵是長方形器身,帶蓋,直口,直腹,圈足。 器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缺口。 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於底部。 在河南安陽婦好墓曾出土的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
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線狀,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見了。 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與底部一樣大小,此為方彝的最後形式,流傳較少。
青銅飲酒器篇
爵,古代飲酒的器皿,相當於後世的酒杯。 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以不同的配套形狀顯示使用者的身份。
角,飲酒器。 形似爵,前後都有尾,無兩柱。 有的有蓋。 形制與爵相似,但無流和柱。 最初當為普通飲酒器皿,供低級別貴族使用。 角的出土和傳世數量遠遠地少於爵,商周之際發展為造型精美的禮器,流行於周中期之前,之後開始衰落。
角是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大量出現於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 其用途與爵相同,亦是飲酒器。 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組合,但有時以角代爵,如安陽殷墟第160號墓就是十觚與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際的大墓中也有類似現象。 雖然角與爵用途相同,但其數量卻少得多,而像晨肇寧角這樣帶蓋的角就更少見了。 現在所說的角,是宋代金石學家對無流而具兩翼若尾的爵形器的習慣稱謂,其容量與爵相若。
斝(jiǎ)中國古代用於溫酒的小型容酒器,行裸禮時所用,或兼作溫酒器。 通常有青銅鑄造,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 由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觚(gū)觚(讀作“孤”)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 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 觚的形制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於近圈足處用兩段扉棱作為裝飾。 商早中期器形較矮,圈足有“十字孔”。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外撇的口、足線條非常優美,紋飾繁複而華貴。
觶(zhì)是中國古代禮器中做飲酒器用。 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 商朝時,觶為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 西周時,出現方柱形的觶。 春秋時,觶演變成長身,形狀像觚。
兕觥(sìgōng)盛酒或飲酒器。 橢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像頭形。 造型極富於想像力。 主要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以朱芳圃編《甲骨學》下冊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見;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復有“酒,受酋年”之文。 受酋年,即出酒豐富之年。 史書所載,斑斑可考。
揭秘青銅酒器,不禁叫人慨嘆酒文化與青銅文化當真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的積澱。 兩種文化相互交融悠悠綿長,在歷史的長河中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人以酒解憂、以酒入詩,才有了“莫使金樽空對月”和“金樽美酒鬥十千”的別樣情懷。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