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新浪收藏
文_李吾銘
一、宋湘其人
宋湘(1757 1826),字煥襄,號芷灣、芷帆,廣東嘉應(今廣東梅州)人。 乾隆五十七年(1792)廣東鄉試解元,嘉慶四年(1799)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先後主講惠州豐湖書院、廣州粵秀書院。 嘉慶十年授翰林院編修。 曾任四川、貴州鄉試正考官。 嘉慶十八年出任雲南省曲靖府知府,後歷任廣南知府、迤西道員兼大理知府、迤南道員、永昌知府、楚雄知府等職。 道光五年(1825)升湖北督糧道,次年卒於湖北觀察署任上,年七十一歲。 有《紅杏山房集》傳世。
宋湘是清中期嶺南詩壇卓然特立的詩人,與黎簡雙峰並峙,是繼“嶺南三大家”之後嶺南詩壇的傑出代表。 《清史列傳》稱“粵詩自黎簡、馮敏昌後,推湘為巨擘。” 他的詩歌風格鮮明,取法少陵、東坡,但不宥於某家某派,個性突出。 即在群星輩出的乾嘉詩壇,亦能傲立其間,不失其本色。 邱煒《五百石洞天揮麈》稱宋湘詩歌“七言律、古、歌行,醇而後肆,真有東坡化身之觀,其高妙者,上師韓杜。四五言語多解脫,五律飄逸不群,七絕警切。”在詩歌創作外,宋湘在詩歌理論上也頗有建樹,其《說詩八首》觀點鮮明,持論公允,堪稱清代詩歌理論史上的傑作。
宋湘性坦蕩,為官勤勉,一心為民,深受百姓愛戴。 宋湘負絕人資,才氣橫溢,亦善書法,只是長期以來為詩名所掩。 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稱:“芷灣襟抱豪邁,故揮毫灑翰,皆具倜儻權奇之概。”
二、宋湘其書
(一)書風特徵及淵源
宋湘的書法在當時即為人稱道,尤其是行草書,頗能體現其超凡橫溢的才氣和豪放不羈的性格。 如震鈞《國朝書人輯略》雲:“宋芷灣觀察工書,晚年作字,興到隨手取物書之,不用筆而古意磅礴。”足見其自由率意,不拘小節的書法創作態度。 特立獨行的性格使其書法風格也帶有了相當多的天真隨意的成分,而較少法度的約束。 戴絅孫評論宋湘書法雲:“其所作書奔放雄邁,識者謂魄力氣韻,直到古人,豈虛語耶!”汪兆鏞亦指出宋湘“詩筆書法皆有蒼莽之氣而不粗獷,故佳。”這些評論都點出了宋湘書法雄邁、豪放的特徵,並且均將其與宋湘率意、任性的性格特徵聯繫,正是書如其人的真實寫照。 當然,宋湘也有較為工整的楷書或行楷作品存世。
從淵源上看,宋湘早年的書法基礎也是從顏真卿、歐陽詢等唐楷打下的,這是當時文人學習書法的共同點。 宋湘當年參加殿試的考卷有幸保存至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楷書功底。 雖說是科舉考試卷子,但是該卷之書並無所謂“館閣體”的烏、方、光之弊。 從筆劃的細節之間,可以能感覺到趙孟頫、歐陽詢楷書的影響,但又不限於此,隱約還帶有顏真卿《多寶塔》的痕跡。
以宋湘的性格,顯然行草書才是他才華得以縱橫馳騁的領域。 他行書的取法範圍比較廣泛,帖學一脈名家,均在其涉獵範圍之內,如二王、李邕、楊凝式、米芾等。 他後期行草書磅礴開張的氣勢,更得益於顏魯公。 宋湘憑藉其過人的才氣,轉益多師,融為一爐,自成面目。
(二)代表作品舉例
● 1最早的行書冊頁
該冊頁書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當時宋湘33歲,是其存世最早的作品。 作品內容是宋湘自作詩14首,不見於《紅杏山房集》中,可補闕。 作品整體風格近米芾,亦有李邕和《集王聖教序》風味。 字的筆劃清勁有力,提按、轉折分明而又不失流暢。 作品既有精緻細膩的細節,又有率意放鬆的縱筆,節奏感很強。 單字結構偏長,中宮緊湊,有歐陽詢結體的影子。 是作墨色厚重華滋,顯得端莊沉著,全無當時書壇習董其昌和趙孟頫書的輕薄流滑習氣。
● 2大字牌匾和題壁作品
宋湘善於聯對,又喜寫大字,當時有不少牌匾出自其手,為時人稱頌。 戴絅孫對乃師曾有這樣的評價:“雄詞跳盪,長留題壁之吟;醉墨淋漓,好作擘窠大字”。 宋湘曾題寫廣州的“山陝會館”、惠州的“豐湖書院”、德慶龍母宮的“天光雲影”等大字匾額,而尤以“豐湖書院”著名。
宋湘是嘉慶五年(1800)應當時惠州知府伊秉綬的邀請,任豐湖書院山長的。 豐湖書院在伊秉綬任知府任上得以重新修葺,增其舊制。 嘉慶六年竣工時,特請宋湘題此大匾。 此四字厚重沉著而又富有生氣,其點畫飽滿結實,結構茂密,平中寓斜,上下款的小字與大字相得益彰,神完氣足,正合書院之用,堪稱佳制。
在惠州期間,宋湘還喜歡信手題壁。 題壁之作限於客觀條件,很難保存,如今不易寓目。 但幸運的是宋湘在離開豐湖書院時,在書院牆壁上題寫的《湖上五別詩》被保存了下來。
此詩是宋湘嘉慶七年辭豐湖書院山長任時所寫組詩,共五首,分別為《別湖花》、《別湖山》、《別湖水》、《別湖風》、《別湖月》。 汪兆鏞《棕窗雜記》卷二載:
惠州豐湖書院樓壁有芷灣手題《別湖風》、《別湖雨》、《別湖月》、《別湖水》、《別湖樹》五古五首,奇偉可喜,相傳用蔗屑書。 順德蔡春帆繼主講席,曾雙鉤鋟木。 連年兵火,聞樓壁摧圮,墨跡不可複見矣。
可知目前所見拓本乃是蔡春帆雙鉤刻木的拓本,原跡已毀。 不過據拓本及宋湘詩集,汪兆鏞所記題目中的《別湖雨》、《別湖樹》似為《別湖山》、《別湖花》之誤。 該作品雖以蔗渣書,但其筆劃清晰,筆意濃厚,偶有類似飛白的粗糲筆劃,透出些許蒼茫。 每首詩各自成一幅,行氣通暢,字字生動,舒放有致,雖無意於細節,但並不顯草率。 作品的字裡行間透露出米芾書法的影子,《集王聖教序》亦時隱時顯,足證宋湘對米芾、王羲之書法曾用心臨習。
● 3對聯佳作
宋湘非常善於聯對,這在豐湖書院任山長時就已為人所知。 如惠州知府伊秉綬在豐湖書院修葺竣工後,就專門請宋湘撰寫各處楹聯。 如豐湖書院的大門聯“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就是出自宋湘之手。 此外宋湘的對聯作品流傳的不在少數。
“流水今日,明月前身”一聯,書寫極為流利又不失厚重,酣暢淋漓,一氣呵成,既有米芾、顏真卿行書的奔放、自然的精神特徵,卻又不斤斤於筆劃的細節和形態,堪稱佳作。 而“閒居卓犖”一聯同樣瀟灑自然,婉轉通暢,無拘無束。 顏味濃厚,點畫渾厚,瀟灑自然。 這兩幅作品可以作為宋湘對米芾、顏真卿等大家書法的遺貌取神之作的代表,體現了其無拘無束,隨心所欲又不踰矩的創作觀念。
● 4晚年力作
道光三年(1823),68歲的宋湘為圭一兄所寫的行書六條屏堪稱其晚年傑作。 作品內容是自作詩八首,其中第一至六首和第八首詩是《憶少年七首》,第七首詩則是《憶蜀遊補紀十二首》中的《到成都》,皆為宋湘66歲時所作憶舊詩。 作品中詩句的文字與詩集中有略微差異,詩集中《憶少年七首》第五首詩第一句是“才思談笑取封侯”,作品中是“才聞談笑取封侯”。
這一作品採用了六條屏的形制,整體氣勢磅礴,雄渾博大,筆力蒼勁,無一懈怠。 章法完整自然,行氣通暢;筆劃如萬歲枯藤,老筆紛披,氣息自然雍容。 而單字形態各異,皆因勢立形,不主故常,順著書寫的筆勢自然成型,姿態萬千,極盡變化。 書寫節奏快慢有致,變化自如,從容不迫。 用筆也很放鬆,圓轉、提按等動作都很到位,對中鋒用筆的掌控極為熟練。 這一點明顯是吸收了顏真卿行書的用筆特徵,圓轉筆法以及中鋒的運用更加純熟。 亦能看出宋湘晚年在技法上所達到的爐火純青的境界,堪稱晚年精品。
三、宋湘書法的影響與不足
宋湘傳世書法作品從形式上看,以對聯、立軸為多,也有一些手稿、信札以及題跋等小字作品,但是不常見到。 從字體來看,以行草居多,楷書次之,而篆書、隸書作品則無一流傳。 宋湘書法總的風格以奔放豪邁為主,尤以大字行草和榜書擅場,對細節法度則不甚留意。 這既與其性格相關,更與其對藝術的理解相關。
乾嘉時期的書壇,正是碑學思想逐漸發展並開始擴張的時期,有很多學者都對出土的碑石格外關注,並有意無意地從書法上學習各種石刻文字。 宋湘亦身處這一書法思想大變革時期,且先後與隸書大家伊秉綬、碑學理論先導阮元密切交遊,但他卻極少篆隸書創作;同時對碑學理論亦不甚關心。 宋湘的書法顯然與當時的碑學創作日漸興盛的大趨勢不合;而他又長年為官雲南,遠離文化中心,其書法的影響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與當時的書壇大家如伊秉綬相比,宋湘書法風格的創新性和識別度明顯遜色;在影響力上,則更不能與伊秉綬同日而語。
宋湘書法的不足之處亦很明顯,那就是由於恣情任性,而在法度上有所忽略,故也存在一些粗糙甚至俗劣之作。 此外,由於宋湘才高氣盛,在民間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 在利益的驅動下,常有人模仿、偽造其書法用以謀利,這些偽品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誤導了人們對宋湘書法的認識。 但瑕不掩瑜,宋湘的書法仍尤其存在的價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