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廣州日報
蔣衛東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如果推選一種最能代表戰國時代的玉器,我想,玉龍佩應該是眾望所歸。 它不僅廣泛發現於各諸侯國,而且其巧妙的構思設計,爐火純青的雕鏤工藝,蜷曲蜿蜒、富於變化的形體造型,飛舞騰踔、矯健靈動的韻律感,都是戰國玉器時代特徵的最佳註腳。
目前所見的戰國玉龍佩,大致有單體龍佩和多體複合龍佩兩大類。 其中,單體龍佩數量眾多,僅考古發掘出土者就超出四百件,是戰國玉龍佩的主流形制。 多體複合龍佩,則包括雙龍同體、多龍重疊交纏等多種形態,形式上多講究左右對稱。 總體而言,戰國玉龍佩呈現為龍身由短肥微曲向瘦長蜷曲發展、頭部由大變小、頭尾部漸趨均衡對稱、足部由不明顯到明顯的形體演化軌跡。
戰國早期,玉龍佩承繼春秋晚期的原初形態,造型簡單,大多頭大尾細,身軀短肥,多作S形或雙S(W)形波浪式微曲。 不過,也有諸如曾侯乙墓所出者,龍頭變小,龍身拉長,整體曲頸、拱腹、卷尾,呈雙S(W)形峰谷式蜷曲。 此期玉龍佩的紋飾,跟其他玉器一致,最常見以S形、蝌蚪形、如意頭形、逗點形等抽象紋樣組成的各式解體龍紋。
戰國中期,玉龍佩龍身瘦長蜷曲如蛇,龍頭上下顎間距離加大,頭尾兩端趨於對稱。 紋飾除進一步分解的解體龍紋(呈現為卷雲紋與穀紋相雜)外,開始出現排列有序、分佈均勻的谷紋,但谷紋顆粒大小不一。 此期,圓雕與鏤空透雕玉龍佩的數量增多,雙龍、多龍和龍鳳合體的龍形玉佩,均已出現。
戰國晚期,玉龍佩的形態更加婀娜多姿。 安徽長豐縣楊公八號墓出土的一對玉龍佩,主體呈雙S(W)形,為一回首曲身、身軀蜿蜒幅度很大的龍形,尾部化為鳳首。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其藝術形象經歷了漫長的發展與演變。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的礫石堆塑龍,距今約八千年。 距今五千多年前,紅山文化雕琢了中華最早的玉龍。 商周時期,龍是玉器造型與紋飾的重要母題。 不過,獸頭蛇身、長角有足、蜷曲飛騰的龍,卻是戰國時期才開始出現的。 之後,龍的形象雖然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其基本形象代代相承,只是略有所損益而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