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子,又叫作手串、念珠,是由佛珠演變而來,佛教中“十八”是指十八界,即六根(即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十八子手串和朝珠都是清代服飾中的佩件,不過朝珠原是納入禮制的,自有等級分明的各種規定,輕易越不得規矩。 十八子則不然,雖然從來源上說,二者本是同出一源;從式樣上說,它是朝珠的儉省和縮略,一般選用十八顆小圓珠,中間加兩顆精緻大氣的佛頭、一佛頭塔和墜腳組成,但它的佩戴卻可以不受等級約束,更為自由隨意,因此是文人雅士十分鍾愛的祈福納祥、把玩珍賞之物,也常用來互相饋贈表達情意,不同的材質、款式、雕工都有不同的意境和隱喻,主人佩戴的手串通常可以反映出主人的喜好的和品位。
說到佩戴,古人除了像現代人一樣挽在手腕或握於手中把玩,也常常佩戴在衣襟上,如穿對襟衣時,掛在第二顆鈕扣上;穿大褂衣時,則掛在腋窩上方的襟鈕上。 從現存的許多清宮舊藏十八子手串可發現在佛頭位置係有掛扣,就是為了方便古人佩戴在衣襟上而設計的。
文康的《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形容鄧九公新娶的姨奶奶好一番打扮,道是“胸坎兒上帶著一掛茄楠香的十八羅漢香珠兒,又是一掛早桂香的香牌子,又是一掛紫金錠的葫蘆兒,又是一掛肉桂香的手串兒,又是一個蘇繡的香荷包,又是一掛川椒香荔枝,餘外還用線絡子絡著一瓶兒東洋玫瑰油。這都是鄧九公走遍各省給她帶來的,這裡頭還加雜著一副鏤金三色兒一面檀香懷鏡兒,都交代在那一個二紐上”。 這里特別用了揶揄的口吻自不必說,一應瑣碎卻描寫得真切,“都交代在那一個二紐上”,大襟的第二顆鈕扣上掛手串,晚清圖像上也有不少例子,如慈禧太后的許多寫真畫像上便有這種情形,據傳聞,當時清宮造辦處下設的42個工坊,就有不少是為了打造老佛爺的專屬飾品而特別設立的。
古時十八子手串多采用珊瑚、翡翠、瑪瑙、碧璽、蜜蠟、水晶、綠松石等名貴材質製成,色澤艷麗、雕工精湛,富貴無比,不僅富有裝飾效果又便於攜帶,因此是宮廷富貴人家非常喜歡佩戴的裝飾物,也是禮佛之人比較推崇的計數佩戴之物。
根據服裝顏色選擇合適、鮮明的手串佩戴,不僅可以點亮整個造型,還可以提升氣場,彰顯品位,因此手串也逐漸成為現代人喜歡的配飾,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將各種材質按照不同的造型組合起來,獨特且有品位,不流於俗。
【清宮舊藏的手串欣賞】
下圖的幾件清宮舊藏手串不僅材質精貴,造型亦獨特,顏色搭配巧妙,令人賞心悅目。
翠十八子手串,由翠珠十八顆組成,又用一枚碧璽作為結珠,又有碧璽佛頭和佛頭塔,下邊繫著金杵和金累絲嵌珠的背雲,用兩顆滴珠式的碧璽作墜角。
珊瑚珠上雕出雙喜字,翠節,翠結珠,翠佛頭和佛頭塔,下系的珊瑚杵上連著雙喜字的翠背雲,末端一邊一個翠喜墜角。 紅寶綠玉的搭配,簡約而不失經典。
伽楠木嵌金珠團壽十八子手串,用細金珠和米珠在木珠上各嵌小小的團壽圖案,墜角是古錢幣和蝙蝠,以寓“福在眼前”,匠心獨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