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收藏
文/吳一方
貴州素有“衣冠王國”“服飾大省”之美譽,而苗族服飾,則為其中之蔚為大觀者。 貴州省苗族人口400多萬,佔全國苗族人口的50%,是中國苗族聚居的大本營,因而也成為苗學研究的沃土。由於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中國苗族服飾庫”即創建於貴州省博物館,其藏品的裝飾技藝及其所表達的文化內涵,已引起學界較為密切的關注。
貴州苗族服飾的裝飾技藝,常見刺繡、挑花、蠟染和織錦四大類別,其中的刺繡,又含平繡、辮繡、纏繡、結籽繡、破線繡、皺繡、堆繡、錫繡、鎖繡、貼花繡、繭片繡等十多種子屬類別。 挑花常見平挑和十字挑。 蠟染常見彩染和素染,防染原理與之大相徑庭的還有楓脂染和牛油染。 織錦可由幾十種不同形制的織機編織出千姿百態的錦紋,用於腰帶、頭帕、圍腰和衣裙等。
由於篇幅所限,下文遴選10種不同技藝的藏品略加介紹,僅為點睛拾粹,無暇盡展風華,要旨僅在窺見貴州異彩紛呈的苗族服飾技藝,略知其所蘊含的深厚民族文化內涵。
平繡
平繡是各民族廣為使用的刺繡方法,一般以剪紙或繪畫為底樣,以繡線覆蓋底樣。 因其技藝相對簡單,故為最能自由表達各種主題的繡法。
苗族平繡雞頭龍袖花,乍看酷似一朵盛開的大紅花,細察則可見花蕊處伸出形態逼真的公雞頭。 貌似奼紫嫣紅的花瓣,實則為有序排列的龍甲鱗片。 構圖中心,可見一龍頭,雙目圓睜,觸鬚平展。 畫面彩線交錯漸變,刻畫出公雞與蛟龍共生的完美圖像。
公雞飾於服裝,是苗族傳統雞文化的寫照。 苗族古歌所唱,遠古時期,金銀的形狀大片大塊,無法使用,是公雞在老屋基處抓刨出神人的斧頭才將其劈砍。 又說,原來天上分別造有12個太陽和月亮,射日英雄昌扎將他們分別射落11個後,所剩1個太陽和1個月亮全被嚇破了膽子,哆嗦著躲進天狗杜黎家,誰也呼之不出。 公雞喔喔連喚,太陽舉頭望,月亮起身瞧,從此人間才有了晝夜之分。 現今苗族仍有雞卜、殺雞看眼問凶吉等習俗。
辮繡
辮繡是將絲線先編成細帶,再將細帶用針線釘繡成圖案的傳統繡法技藝。
苗族辮繡飛龍搶寶袖花,是一件清末藏品,亦是館藏年代較早的民族文物。 底紋托布雖略破朽,但辮繡飛龍依然清晰可辨。 圖中巨龍翹首挺胸,雙翅有力,振羽騰飛。 羽翼用白色絲線辮繡成曲卷浪花紋,頗有雪浪排空之感。
苗族信奉原始宗教,認為萬物有靈,龍即神的化身,龍可化現為任何物像升天入水,故而水中長龍被苗族婦女插上飛禽的雙翼,即為順理成章的民族文化邏輯了。
皺繡
皺繡是先將絲線編成絲帶,繡者用指甲尖推擠絲帶形成褶皺,再將褶皺釘於底紋托布上的刺繡技藝。 繡品富有強烈的立體感。
苗族皺繡蛇龍玩寶衣袖花片,構圖以圓形寶物為中心,雙蛇龍對稱,以花鳥小動物填白,整張衣袖花片採用皺繡技藝,浮雕感極其強烈,尤其蛇龍的脊梁,使用黑色絲帶起皺,使得龍的形象更富活力。
苗族服飾上的龍紋,是形態最為多變的靈異,萬物皆可化現為龍,天上的飛禽,地上的蟲獸,水中魚蝦,泥中樹藤、乃至沉默不語的板凳撮箕等日常用品都可成衍化龍。 故而苗繡中常見數不勝數的龍系家族,諸如牛龍、猴龍、魚龍、羊龍、蝦龍、花龍、樹龍等。 漢語有“成龍飛天,成蛇鑽草”的諺語,而苗族文化觀下的蛇,同樣可以化龍飛天。 這正是苗族文化多元神的魅力所在。
纏繡和結籽繡
纏線繡是在繡花針上纏繞線圈的刺繡方法。 具體操作方法是,將絲線前段纏繞數圈於針尖,然後繡者指尖輕按纏線圈,再將針從纏線圈中穿過,針鼻子同時牽引未纏線圈的後段繡線一併從線圈中拉出,形成一段纏線軸,纏線軸延伸組成圖案即稱纏繡,亦稱軸繡。
結籽繡是將絲線擰成環狀小結,刺繡時將小結停留於底紋布面的刺繡方法。 密密麻麻的小結有序緊挨排列,酷似植物籽實,故稱結籽繡。 纏繡、結籽兩種繡法可以結合使用。
苗族纏繡結籽繡花鳥紋衣邊花片,紋樣中對主體紋飾勾邊的白色線軸,即為纏繡,起到規矩紋樣並突出主題的作用。 彩色部分的花和鳥為主題紋樣。 構圖為雙鳥護花,花居中心,雙鳥對稱。 鳥與花均為大寫意圖像。
裝飾苗族服飾的花朵總是爭奇鬥艷,儀態萬千。 漢文獻記載苗族“好五色衣服”(見《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苗族人卻有自己的解釋。 苗族古歌唱道:“媽媽決意向西遷,嫁了姑娘再出發,姑娘嫁給誰人家?嫁給盛開的鮮花,櫻花美名傳天下。”原來苗族在大西遷前,姑娘們又哭又鬧不忍離開故土,父兄被迫將她們嫁給鮮花。 鮮花盛開的地方,曾託付過依依不捨的親情。 花兒朵朵綻放於服飾,總因那萬劫不變的情懷無法割捨。
苗族崇拜鳥。 神話傳說中,圖騰蝴蝶媽媽生下的12個蛋,是繼尾鳥幫助孵化,才生出人類始祖姜央及萬物生靈。 苗族有支係自稱“嘎鬧”,意為“鳥”。 苗族祭祖節日期間,鼓藏頭執事時所穿的“鼓藏服”,用若干白色鳥羽作墜飾,故稱“百鳥衣”。 毋庸贅言即可自得其解,如此諸多的鳥文化事象,足以闡釋苗族服飾上頻繁裝飾鳥紋的緣由。
破線繡
苗族破線繡針法廣義上屬前文所述平繡。 與常規平繡不同之處在於“破線”和“漿線”。 破線即是將一根絲線劈破成十幾根乃至更多根細細的繡線。 “漿線”是指把破開的繡線從皂夾籽中提取的膠狀膏脂中劃過,使繡線變得稍稍堅挺並富光澤。
苗族破線繡“雙鵝祭祖”衣袖花片,即為貴州典型的破線技藝繡品。 繡面光潔,華麗典雅。 衣袖花片的上端,12個人物形象坐於椅上,上下排列錯落有致,分別身著玫紅、粉綠、淡黃和淡紫色衣裝,他們代表橋神。 苗族普遍敬橋,認為子孫是沿著木橋前來投生的,橋神是送子入陽界的送子神,還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庇護神。 衣袖花片中段有寬窄不等的25條平行縱道,即代表連接陰陽彼岸的木橋。 木橋上面繡白面小人,代表小孩靈魂正循橋前往陽界。 黔東南苗族幾乎家家戶戶有自家的橋,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為敬橋節,家家戶戶修橋、造橋和祭橋,雖為民族精神信念,但客觀上卻起到全民行動造福公益的社會效益。 衣袖花片底端畫面即為“雙鵝祭祖”。 構圖以花樹為中心,雙鵝對稱。 苗族祭祖活動所用犧牲,形體最大的牲畜是牯牛,最大的家禽即為白鵝。 祭祖旨在懷念已故親人,同時祈求祖宗保佑子孫繁盛,家業興隆。 此衣袖花片,方寸之地,淋漓盡致地演繹了苗族婦女的人生憧憬和美好願望。
錫繡
錫繡,即是用金屬錫絲刺繡的獨特技藝,目前尚未發現其他民族有此繡法。 先用繡線在布料上挑花,再用錫紙條絲沿著挑花紋飾的走勢穿行,並有規律地覆蓋原來的部分挑花圖案,使得錫繡圖案微微凸起。 銀白色的錫片,在藏藍泛紫光的底紋布料上熠熠生輝,光彩奪目,酷似銀飾。 著錫繡服裝時要配以銀項圈、銀帽、銀耳墜、銀項鍊、銀手鐲等,服裝與銀飾交相輝映,美輪美奐。
苗族錫繡前圍腰,這長55㎝,寬21㎝的圍腰面上嵌入約15000塊錫片。 圍腰底紋採用絳紅、藏藍和黑三色交錯,錫片覆蓋於彩線之上,色澤醒目耀眼,使得色彩輕重感層層推移,表現出較為強烈的立體感和豐富的層次感。
堆繡
堆繡古稱“堆綾疊絹”,將絹布根據需要剪成幾何形小片,一般再折疊成三角形,並將其層層堆疊砌成紋飾。
其中圖七-1,構圖中心刺繡人物,臉面留白,以刺繡線條勾勒五官。 兩邊對稱堆繡菱形框,框內堆“卐”符號,方向右旋,與佛教表示“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的萬字符號相同,古印度佛教寫為左旋右旋皆可,但苗文化卻非佛教之意,且一定右旋。 苗族稱它為脫棉籽機的軲轆錘。 方向右旋即為苗族以右為尊的觀念,恰如苗族舞蹈的圓形軌跡需逆時針右旋行進,舞者自旋方向亦同。 這個符號在苗族的其它傳統工藝品中也常出現,這是以點代面,以脫棉籽機的軲轆錘替代脫棉籽機,這也是苗族傳統的織染文明在裝飾藝術中的再現。
挑花
挑花,民間亦稱“數紗繡”,因其無需剪紙或繪畫作底樣,而是數著底紋布的經緯線交錯點來挑針引線而得名。 一幅挑花作品每一個挑針處,就好似一個龐大的數學坐標系中不同的坐標點。 挑花者必須精確數清和牢記紗線經緯交錯點的不同數據,若數錯記錯一處,則會致使整幅圖案變形。 挑花技藝是在布紋的反面數紗操作,故民間有“反面挑花正面看”之說。 挑花者不但看不見作品的正面圖案,而且還要準確把控整體圖案,實為一項一絲不苟的高超技藝(圖八)。
衣背花塊的紋飾,為十字交叉挑線的燕子紋,尤其剪刀形的燕子尾巴最為明晰。 挑線方向一針左斜匹配另一針右斜,兩針相交構成“十”字形,該衣背花塊為貴州貴陽市花溪區苗族挑花的代表作品。 花溪挑花已被列入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族還有故事說,有對年邁無子的老夫妻,日夜盼望得子。 一天,燕子飛來告訴他們說,兒子已到河邊,因他腿短無法淌過河水,快去架橋。 老夫妻聽了燕子的建議架橋後,果然生了個男孩。 為了感恩,就讓燕子在自家屋簷下居住下來。 從此,燕子在房檐下乃至祖宗牌位上做窩鳴叫,主人也不會毀窩逐燕。 當然,服飾紋樣上也不會少了這位身影輕盈的精靈。
織錦
織錦主要是用織布機來完成的手工藝術,是以彩線穿梭織入經線內,從而形成紋飾與色彩緊密結合的錦紋。 一般情況下,大面積的織錦使用織布機,細長的帶子則使用簡易的腰機完成,但不論那一種織機,在心靈手巧的苗族女性手裡,都能創造出精美絕倫的佳作。
貴州劍河縣革東鎮一帶織錦“野貓花”,專屬與小孩有關的用品,幼女穿“野貓花”衣直至及笄之年才更服“鑲白花衣”。 野貓寓意祈望小孩健康壯實,無災無病如野貓般自由成長。
苗族有一種蘆笙曲叫“討花帶”,既有曲調又有歌詞:“小情妹,美姑娘,請將花帶送情郎,送來送來栓這裡,緊栓阿哥蘆笙上。”蘆笙節是小伙曬魅力、姑娘曬女紅的盛會,贏得花帶滿蘆笙者,可挑選其中最心儀者的芳心。 反之,花帶最精美者,更有驕傲的資本選擇最如意的郎君。姑娘還有送別情郎的話別歌:“哥吹木葉心念念,妹揮藍帶意遲遲。木葉悠揚吹眷念,藍錦花帶寄相思。木葉聲聲入妹耳,不得見哥淚如絲。”在傳情達意的溫柔鄉,花帶小小,功勞大大。
蠟染
蠟染古稱“蠟纈”,是以蜂蠟為防染材料的古老染織技術。 據考古材料證明,蠟染最遲起源於我國秦漢時期,具體方法是用蠟刀蘸蠟液在白布上描繪紋樣,放入靛缸浸染,再煮沸脫蠟,封蠟處未被染色,未封蠟處即被染成藍色,最後用清水漂洗後即為藍底白花的素色成品。 目前,貴州苗族蠟染技藝依然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力量。
苗族蠟染錦雞泥鰍魚猴荷花太陽王龍紋頭帕,由7組紋飾組成(圖十)。 該頭帕中的紋飾均為苗族文化中的吉祥生靈。 魚、龍、泥鰍、荷花、猴和太陽王分別代表多子多福、善神庇護、健康無疾、美麗純潔、聰明伶俐和公正無私等意象。 該頭帕中多次出現錦雞紋自有本民族文化緣由,另外,民間尚有苗族代表性舞蹈“錦雞舞”。 苗族認為錦雞是“漂亮”的意象。 情歌唱詞常誇讚戀人美艷若錦雞。 蘆笙場上,小伙吹笙追到姑娘身邊,對相中的姑娘踩腳示好,若姑娘也中意他即會踩還回應。 如圖十-3中,一對錦雞腳趾雙雙互踩暗示情義,即為這種習俗的生動再現。 在萬物有靈的宗教觀下,錦雞也同人類一樣,富有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苗族是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 學術界普遍認為,今之苗族,是我國古代北方蚩尤部落的後裔,與傳說中的華夏族遠祖炎帝、黃帝同時代,距今約五千前。 後因與炎、黃二帝部落戰爭的失敗,開始南遷,歷史上經歷過多次遷徙,大致路線由北向南,再由東向西,經由黃河流域至今定居分佈於貴州、湖南、四川、雲南、海南等地。 苗族服飾上採用多種技藝美化生活,不單單要解決形式美的視覺衝擊力,更要寄託本民族歷史文化與共同的心理記憶。
貴州省博物館藏萬餘件民族文物服飾中,苗族服飾比例約佔70%以上。 其裝飾技藝,幾乎涵蓋了貴州各世居民族的所有技藝。 貴州苗族服飾,積澱著苗族遠古的歷史,是技藝與文化間的珠聯璧合。 精湛的技藝已令人稱奇叫絕,豐厚的文化底蘊更加引人入勝。 幾乎每種紋樣,無不深深蘊含人們對生命的尊重、對自然的闡釋、對歷史的追憶、對信仰的虔誠。 苗族婦女們擁有的,豈止是服飾製作的高超技藝,她們擁有的,正是對大地上的事物與生命,敬重細膩又敏感的情懷,她們用針用線用織機,用青春用生命去傳承不朽的民族文化,執著地表達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
來源:《文物天地》2015年5月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