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壽山石文化網 

 
坑頭晶石仙鶴把玩件 坑頭晶石仙鶴把玩件 坑頭天藍凍石 坑頭天藍凍石 杜陵晶石 杜陵晶石

文/藍風

圖/福建東南拍賣

高兆的《觀石錄》,百餘年來被奉為壽山石鑑賞文獻第一篇。 文章極盡鋪陳,所記友人壽山石140餘枚,盡態極妍,令愛石者心癢難搔,卻苦於無從得睹其中美石之真顏。 今作“圖解觀石錄”,將當世佳石嵌入舊文,或可解相思一二,未嘗不是美事。

觀石錄開篇即說:出北山門六十里,芙蓉峰下有山焉。 連亙秀拔,溪環其足。 志雲:“山產石如珉”又云:“五花石坑去壽山十里。”長老云:“宋時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輦致巨石塞其坑,乃罷貢。 ”至今春雨時,溪澗中數有流出,或得之於田父手中,磨作印石,溫純深潤。 謝在杭布政嘗稱之,品艾綠第一,卒歎其未見也。 謝沒50年,吾友陳越山齎糧採石山中,得其神品,始大著。

世人總引用觀石錄中“品艾綠第一”,其實頗為斷章取義。 高兆後面還有一句“卒歎其未見也”。 這裡多少在嘲諷古人是因為見識少才會把艾綠品做第一。 後面話鋒一轉,說自從友人陳越山採石得其神品,壽山石方始大著於天下。 重點是自己眼前的石頭,並不一味追摹古人。 如今壽山石體系理論早已成型,佳石眾多,還有誰會抱著“艾綠第一”食古不化呢? 著眼當下,用探索創新的眼光來品論壽山石,這才是《觀石錄》被尊崇的價值所在吧。

古時之艾葉綠已無定論故今人常用月尾綠作替代

而 接下來這段也很有意思,語句間言辭斐然,講述了開採造就市場,而市場的追捧又極大促進了開采的情狀,與今日相比,幾乎一般無二:“日數十夫,穴山穿澗,摧 崖為谷,逵路之間,列肆置儈,耕夫牧兒,咸有貿貿之色。於是名流學士,懷瑾握瑜,窮日達旦,講論辯識,錦囊玉案,橫陳齋館,接文彩則增榮,共欣賞則無 倦。”全景式畫面感極強,令人有行走在其間的穿越感。

當然,《觀石錄》的主旨還是記錄美石,作者首先便從陳越山所藏壽山石下手:美玉莫競,貴則荊山之璞,藍田之種;潔則梁園之雪,雁蕩之雲,溫柔則飛燕之膚,玉環之體,入手使人心蕩。

這位陳越山,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齎糧採石山中,得其神品的作者友人。 他還有一樁佳話,就是擔石上京,令壽山石在京城也大放異彩,最終得到皇家的垂青,這是後話。

陳越山這二十餘枚壽山石,作者以“美玉莫競”為前提,從質地、色澤、觸感上對它們進行了全方位的描述,而從描述中推測,如此這般質地凝膩、色澤潔白、觸手粘人、顏勝美玉的石頭,非將軍洞白芙蓉莫屬了。

接下來還有。 林道儀有“甘黃​​為瑕者數枚;或研如萱草,或倩比春柑,白者濯濯冰雪,澄澈人心俯。”這“甘黃為瑕,研如萱草,倩比春柑”的佳石,於今來看,或為“石帝”田黃,亦未可知。

而“白者濯濯冰雪,澄澈人心俯”的,雖同為白色,卻不同於白芙蓉的溫存,而是如冰雪澄澈心腑的,想來不是水坑晶凍,就是白色的高山系佳石。

而如今最符合“冰雪”、“澄澈”這一描述的,則是荔枝洞。 荔枝洞開採於上世紀80年代,在《觀石錄》時代還並未問世。 它屬於高山系石,卻比普通高山更為晶瑩澄澈,尤其是冰糖地荔枝,如冰勝雪,見之忘俗,恰合了《觀石錄》中的形容。

觀石錄中,除了上文提及的陳越山、林道儀,作者又點評了彭十厓、陳嵩山、林陟廬、王君寵等友人的諸多藏石,文字多簡略,卻十足傳神。

如“清秋雪日俱淨,空山天色者一”

“一如出青之藍,蔚蔚有光”的描述,顯然說的就是天藍凍,特別是後一句“小方柱一枚,如蔚藍天,對之有酒旗歌板之思”,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簡直有毛孔都打開來了的通透感。 天藍凍產自坑頭礦脈水坑中的坑頭洞和水晶洞,色澤多為藍中帶灰,如雨過初晴,明淨無籌。 壽山石暖色居多,紅黃多見,而低調冷色的天藍凍在一片嬌豔明麗的色澤中卻反而十分奪人眼目,也難怪在品鑑過其他石頭之後,忽然見到這樣宛如清流的顏色,會油然“有酒旗歌板之思”了。

接下來有一方石頭,很是奪眼球——陳嵩山一枚,膚裡瑩然,暎燭側影,若玻璃無有障礙,方二寸,高三寸,重九兩。

從一側可以看到另一側的燭光,通透到如此程度,實在罕見。 更兼這方印石還相當不小,方二寸,高三寸,重九兩,放在手裡沉甸甸的一大塊,居然還能透光無障礙,真要令人嘖嘖稱奇了。

壽山石中,透明度最高的當屬水坑晶凍,另外,山坑高山系的佳石如杜陵晶、太極頭、高山晶也有通明近透光者,晶瑩澄澈,天生麗質,或可與古人之石比肩。

還有,“如棕文者一,一徑方寸者,精華爛漫,如數百年前琥珀瑩透”,這顯然除了牛角凍不作他想。 在嬌豔明麗、色彩繽紛的壽山石裡,牛角凍也算是個“異類”,它的色彩並不炫目,顯得很“低調”,卻富有深沉包容的氣質。 它所擁有的獨特神采,給予作者的是歲月滄桑的感受。

讀《觀石錄》有些文字很直觀,通過描寫判明石種能八九不離十。 如“黃如蒸栗,伏頂有丹砂,茜然沁骨”和“黃如枇杷,血浸半面”的,很可能是紅黃雙色的水洞高山。 “如美人肌肉,方寸中含落花、落霞”的,則為桃花凍無疑。 “渾脫高貴若象牙,不辯為石”的,​​大約是像牙白的芙蓉石。 “溫純深潤,太液之藕,大谷之梨,未足方擬”的,便又像是白高山凍了。

而另一些描寫,則十分抽象,不太容易從文字中想像石頭的樣子,更加不要說推斷石種。 但文字極美,讀來卻也令人神往。

如“望之如郊原春色,桃李蔥蘢”“如硯池點積黑癇,明潤欲吐”、“兩峰積雪,樹色冥濛,飛鷺明滅”、“一如凍雨欲垂者方寸,夏日蒸雲,夕陽拖水各一,如墨雲鱗鱗起者一;一半薄方,有北苑小山,皴染蒼然,冰華見青蓮者——逸品”,這些引人無限遐想的石頭就很難判斷石種了。 今人評判壽山石,多以純色為貴,斑駁者不取。 然古人卻兼收並蓄,即便是雜色的石頭,也能從其色澤紋理中欣賞到畫面之美。 上述石頭若放在今日,未必為人所重,但它們卻為古人帶去別樣的審美愉悅,並留下這些至美的文字,或者也可為今天的愛石者拓寬欣賞的眼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華聯合新聞社 的頭像
    中華聯合新聞社

    atv168899的部落格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