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洋網-廣州日報 

 
卑南文化人獸形玉玦 卑南文化人獸形玉玦

古玉品鑑

45

蔣衛東

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系,曾任​​浙江省良渚博物院院長、現為中國文物學會玉器專業委員會理事、中華玉文化中心專家委員,浙江省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

寶島台灣已發現的史前遺址將近2000處,初步架構起一個肇始於兩三萬年前、早晚演變有序的史前文化大框架。 到了距今三千多年前的台灣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卑南遺址為代表的台東地區,大量製作和使用玉器,出現了數量龐大、種類豐富、造型奇特的各類玉製品,並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史前玉文化。

台灣地區在距今3500至2300年前的卑南文化時期,發現了大量的建築遺存和石板棺墓葬,玉器就出土自石板棺墓葬。 據統計,考古發掘出土以及流散民間的卑南文化玉器,總數不下五六千件。

臧振華先生依功能用途將卑南文化玉器分為工具、武器和裝飾品等三大類。 工具類的玉錛和玉鑿,武器類的玉矛和玉鏃,都為實用器,並沒有發展出大陸史前玉器中的禮儀性工具和儀仗性武器。

裝飾品類器形豐富,可區分出頭飾、項飾、腕飾、墜飾和耳飾。 頭飾僅有造型非常別緻的鈴形玉珠一種,使用時以上百顆玉珠成串環繞於頭頂髮髻。 項飾有兩端帶孔的棒形玉飾、玉管與玉珠等。 腕飾有手鐲和喇叭形臂環。 墜飾則有鈕扣形玉飾、穿孔墜子和玉璧。

耳飾是卑南文化玉器裝飾品中器形最豐富的,尤以造型各異的玦為最大宗。 玦的形制,有環形、四突環形、長方形或長條形、變體(人獸形、多環獸形)等多種。 其中,變體玦是最具原創色彩和工藝最複雜講究的器類。 這類玦大都由圓形或長方形玦變化而來,如卑南遺址出土的一件人獸形耳玦,將扁平長方形玦中縫兩邊分別雕琢成叉腰分腿站立的鏤空人形,兩人頭頂琢刻一個昂首張嘴、拱背翹尾的哺乳動物形象,從而合成人獸形耳玦。 該玦經使用斷裂後,又在獸身斷裂處兩側各鑽琢一孔,用以穿線修補連綴。 這類人獸形耳玦,也被形像地稱為“雙人扛獸”形耳玦,在台灣分佈頗廣,其萌態十足的奇特造型,使其成為了台灣地區史前文化最具標識性的形像大使。

除了奇特的器形外,卑南玉器的基本呈色多為深淺不一的草綠色,也呈現出與大陸史前玉器的明顯區別。 經礦物學家分析調查,卑南玉器的玉材主要出自花蓮豐田和西林一帶的玉礦。 “花蓮玉”不僅因含鉻較多而呈色較綠,而且其玉料多呈片狀,也與眾不同。

總之,作為寶島奇葩的卑南玉器不僅使卑南文化成為備受矚目的中國史前玉文化中心之一,而且也見證了台灣地區史前時代的輝煌與璀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華聯合新聞社 的頭像
    中華聯合新聞社

    atv168899的部落格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