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雜誌
明正統至天順年間,干戈不息,災荒連年,朝野動盪,景德鎮瓷業受到干擾。 這三朝帶有絕對年款的瓷器傳世很少,以前人們對這段時期的產品面貌認識不清,故被一些陶瓷史家稱為“空白期”。 這是從官窯燒造的立場來看,但向以瓷業為生的景德鎮,這30年來的窯煙卻從未中斷過。
不僅如此,其時景德鎮民窯生產極為興盛,幾可與官窯相執牛耳,否則的話,官方就會出面乾預民窯的生產,民窯也沒有資格向朝廷貢瓷。
《明英宗實錄》卷二二載:正統元年(1436年),“江西浮梁縣民陸子順進瓷器五萬餘件,上令送光祿寺充用,賜鈔償其直”;卷四九載:正統三年,“命都察 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窯場燒造官樣青花白地瓷器於各處貨賣及饋送官員之家,違者正犯處死,全家謫戌口外”;卷一六一載:正統十二年,“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 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器。命都察院榜諭其處,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資,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以告者連坐”。 一方面,這兩條禁令對景德鎮民窯製瓷業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摧殘;另一方面,屢禁不止也說明民窯生產的盛況。
正統至天順三朝(1436~1464年)的民窯以青花為主流產品,有精粗之分,精細者可與官窯相媲美,以罐、瓶等多見,而碗、盤等製作仍見粗糙。 下面將這三朝的民窯青花碗介紹給大家。
1. 青花松竹梅紋碗
高6.5厘米,口徑15.1厘米,足徑5.5厘米。
撇口,弧腹,圈足,釉底,可見放射狀跳刀痕和細小乳突,挖足不過肩,足牆較厚,裡牆直而外牆向內斜切,足端無釉,粘有沙粒。 內口沿飾二道弦紋,內壁飾三組折枝花紋,碗心青花雙圈內飾一折枝花紋;外壁飾松竹梅紋,松幹簡略,松針呈放射狀的圓形,梅、竹隨意點飾,不拘成法,採用一筆點畫的繪畫技法。 口沿及脛部飾雙弦紋。 釉面呈湖水青色,青花靛藍,濃處有黑褐色斑點,當為正統時期產品。 江西省博物館藏。
2. 青花松竹梅紋碗
高6厘米,口徑13.8厘米,足徑5.1厘米。
撇口,弧腹,圈足,底部施釉不均勻,可見放射狀跳刀痕,圈足足牆較薄,內牆陡直無釉,外牆略向內收,足端粘有沙粒。 內口沿二道弦紋,內壁飾三組折枝花,花頭為3個圓形旋渦狀,碗心青花雙圈內飾一折枝花;外壁口沿飾二道弦紋,腹部飾松、竹、梅,松針橢圓或一頭圓一頭尖,梅花小朵,竹葉為蒲葵葉狀。 釉面呈灰青色,青花朦朧鬆散,筆觸不夠清晰。 當為景泰時產品。 江西省博物館藏。
3. 青花松竹梅紋碗
高6.8厘米,口徑14.7厘米,足徑5.8厘米。
撇口,弧腹,圈足,砂底,底部平坦,可見同心圓式旋刀痕。 碗內口沿飾兩道旋紋,碗心青花雙圈內繪一梅一竹一豎石;外壁口沿飾二疊龜背錦紋,腹部飾松、竹、梅,均以一豎石相隔,紋飾下有青花塗抹粗弦紋,似為地皮線,圈足上飾二道弦紋。 釉面呈青灰泛黃色,青花藍中略泛灰。 這種紋飾的構圖方法一直延續到明中期成化、弘治時期,但該器紋飾基本上仍採用一筆點畫的手法,故推斷其為景泰至天順時產品。 江西省博物館藏。
4. 青花松竹梅紋碗
高6.5厘米,口徑14.9厘米,足徑5.7厘米。
撇口折沿,弧腹,矮圈足,釉底中心有小乳突。 內口沿紋飾不清,可能為重十字錦紋,碗心青花雙圈飾松、竹、梅、石;外壁口沿飾二疊龜背錦紋,腹部飾松、竹、梅,均以一豎石相隔,紋飾下有青花塗抹粗弦紋,似為地皮線,圈足上二道弦紋。 釉面瑩潤呈卵青色,青花暈散嚴重,紋飾模糊不清,胎體較薄,器體變形。 當為景泰至成化時產品。 江西省博物館藏。
5. 青花纏枝蓮紋碗
高7厘米,口徑16厘米,足徑6.2厘米。
撇口,弧腹,圈足,砂底,底部平坦,可見明顯的同心圓式的旋刀痕,圈足裡牆陡直,外足端向內旋削,圈足上粘沙和縮釉明顯。 內口沿飾一周交叉斜線和點紋,內壁飾花草紋,碗心青花雙圈內繪寶杵紋;外壁口沿處飾線條紋,腹部繪纏枝蓮,花大葉小,花朵勾描較細,層次較多,花葉隨意畫成一圈點狀,紋飾佈局較滿,畫工較粗糙隨意,為一筆點畫。 釉面呈湖水青色,青花為藍中略泛灰,胎體厚重。 當為景泰至天順時期產品。 江西省博物館藏。
6. 青花纏枝蓮托八寶紋碗
高6.9厘米,口徑14.7厘米,足徑5.8厘米。
撇口,深腹,圈足,底足無釉,有小乳突,修足較乾淨,足跟有許多縮釉點。 內口沿二道弦紋之間飾梵文(或為點飾),碗心青花雙圈內飾寶杵紋,外壁飾纏枝蓮托八寶紋,八寶不全,可見輪、螺、魚、盤腸、幢(或者是花),近底處飾二道弦紋,紋飾為一筆點畫,幾乎只見枝葉不見花。 釉面呈青灰色,青花呈灰藍色,當為宣德至正統時期產品。 江西省博物館藏。
7. 青花纏枝蓮托八寶紋碗
高6.4厘米,口徑15.5厘米,足徑6.1厘米。
撇口,折沿,深腹,圈足,釉底平坦。 內口沿飾一周梵文,內壁飾6組卷雲紋,碗心連弧線內繪旋渦紋,筆劃粗獷,勾描流暢;外壁口沿飾斜線紋,腹部飾纏枝蓮托八寶紋,近足處飾蓮瓣紋,圈足上飾二道弦紋,紋飾採用寫意手法,纏枝蓮走向不清晰,紋飾之間有旋轉的捲雲裝飾,繪畫不工,圖案化傾向明顯。 釉面呈灰青色,青花灰暗。 當為正統至天順時產品。 江西省博物館藏。
8. 青花乳虎紋碗
高7.4厘米,口徑14.2厘米,足徑6厘米。
撇口折沿,深腹,圈足,釉底平坦。 內口沿飾二道弦紋,碗心青花雙圈內繪乳虎紋和花草紋;外壁口沿飾兩道弦紋,腹部繪虎和樹、石。 虎的頭部近於方形,雙目如眼鏡,尾高高揚起,畫風天真可愛,採用勾线填色的技法,注重對虎的背毛的描寫,非常具有時代特徵。 釉面為灰黃色,青花呈灰黑色,料濃處有黑色斑點,為典型的天順時器物。 江西省博物館藏。
9. 青花月華紋碗
高8厘米,口徑15厘米,足徑6厘米。
撇口,深腹,圈足,釉底平坦。 內口沿飾三道弦紋,碗心青花雙圈內飾月華紋;外口沿弦紋間飾迴紋,腹部飾變形蓮瓣紋與弦紋,紋飾佈局簡單。 因溫度和燒造氣氛不好,釉面呈炒米黃色,青花灰暗。 當為宣德至景泰時期產品。 江西省博物館藏。
10. 青花蘭草紋碗
高7.7厘米,口徑14.4厘米,足徑5.3厘米。
撇口,深腹,圈足,釉底平坦,圈足稍內收。 內口沿弦紋間飾連續迴紋,碗心青花雙圈內繪一株蘭草;外壁口沿飾二道弦紋,腹部繪山石蘭草和雲氣紋,蘭葉細長飄逸,彈簧狀的捲雲非常具有時代特徵,下腹部及近底處共有6道弦紋。 釉面呈炒米黃色,有細碎開片,青花呈灰黑色。 當為景泰時產品。 江西省博物館藏。
空白期的青花碗有承上啟下的特點。 底足的處理較前期有所進步,有砂底和釉底,底部較平坦,有的有細小的乳突。 紋飾大多仍採用一筆點畫的技法,有的採用勾线填色的畫法,紋飾佈局較前期要飽滿,碗的內壁也出現紋飾。 最常見的主題紋飾有鬆竹梅、纏枝蓮、纏枝蓮托八寶紋等,此外,乳虎紋、蘭草紋等也常見;常見的輔助紋飾有折枝花紋、寶杵紋、月華紋、梵文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