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被教導如何為了一切有情修持仁愛與慈悲,愛與慈悲對所有眾生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當我們修持愛與慈悲,最好不是單獨為了某一個人而修持,而應該是為了所有的眾生而去修持,這樣子去修很重要也很實際。

關於愛與慈悲的修持,是不分教派、階級或者種族的,因為無論是誰,都希望遠離痛苦。 而對仁愛與慈悲的修持則是十分實際而容易實現的方法。

文章標籤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馴心才是真正的佛法面對煩惱你只需看到它的過患,自然就捨棄它。 用個不雅的比喻,如果有人要你去吃大便,你會考慮吃還是不吃嗎?不會的,你一定毫不猶豫的回嘴說:要吃你去吃,我才不吃,對不對?如果有人很勉強的忍著說“我不要吃大便,我不要吃!”內心很掙扎,覺得該吃卻又抗拒著不去吃,這樣不是很奇怪嗎?

文章標籤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修,是以心為目標、心為對象。 心的本質是明亮透徹的,越接近就越明亮、明白,越感覺到內在的安樂(心的本質明亮透徹)。 如同接近火會感覺熱一樣。

當我們開始禪修的時候,心可能很不穩定,怎麼安住? 不要急,起一個妄念,就安住其上;又來一個妄念,就再安住其上,不要煩惱,不要求定在一個念頭上,安住每一個妄念,來了又去,像河流一樣的禪修,一剎那就有很多妄念,安住的心就如河流一樣一直在流動,不想過去,不追未來,但河的本質不變,從不間斷。

文章標籤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是星雲法師與劉長樂先繼07年合作《包容的智慧》後的又一次智慧互動。 平易之處與我們交流人生的閱歷,世間的故事,生活的感知,從心治、義利、篤學、慈愛到忍辱、捨得、財富、格局。 書中觀點和態度更加與時俱進,也更入世、更實用、更貼進讀者的生活,而故事也更幽默、更動人。 這也就決定了它在風格上的時代感。 會讓讀者進一步的體會古老東方哲學與現代都市人呈現出的完美交融。

劉長樂先生:按照佛教的觀點,人生的所有一切,包括幸福、煩惱、快樂、悲傷、財富、貧窮,都會過去。 請問法師:明知人生是一個“空”的結局,我們為什麼還要奮鬥呢?

文章標籤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放下執著本性自現.jpg

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度眾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無非是要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如見。 甚麼是'佛之知見'呢?就是'覺性';就是'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就是'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文章標籤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你一個大智慧,一個無上的法門,一個字,你什麼事都掛上一個“無”字,記住!無就是不執著的意思。 你回去碰到一些是非,你就告訴自己,無所謂的是,也無所謂的非,是非都是人定出來的,知道嗎?你碰到人家罵你,四大皆空,五韻無我,無!沒有所謂侮辱我的事。 今天你做善事布施,布施了一了百了,無!加一個無字,沒有所謂的布施一了百了的事。 為什麼?一切因緣法不可得,求其自性,了不可得。 百年後這個全部沒有,全部消滅。

你今天貧窮,你告訴自己沒有所謂的貧窮;你很富有,加一個無,沒有所謂的富有;你很健康,加一個無;你很病苦,你也不必苦惱,沒有所謂得病苦。 這叫作空一切法。 說法者無法可說,聽法者無法可聞,當下不生不滅,就是我們未來的面目。 你就馬上進入涅槃。 所以,既不高傲,也不自卑,無所謂的大,無所謂的小,無所謂的是,無所謂的非,無所謂的對,無所謂的錯。 保持一個覺悟清醒的心,那就是空一切法,就是無!

文章標籤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一個有德行的人,絕對不會驕傲的。 一個驕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氣就暴躁,自然沒有什麼德行可讓人來親近。

文章標籤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訪廣欽老和尚。 老和尚問他說:“你有沒有在修行啊?”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個鐘頭,晚上也拜一個鐘頭,每天要拜佛好幾百拜,念佛好幾百聲。” 

廣欽老和尚為了破他的執著,就告訴他:“你在跟佛祖算賬啊!”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種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執著的角度來實行。 

就像我們必須了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緣而已。 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牠吃得遠比人類更清淨,那麼,它也在修行嗎? 

修行,是在修我們的心。 但錯誤的方法,不當的精進,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種執著。 我們任何一個人,要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是這個心,要造業下地獄也是這個心,苦、樂、善、惡、主觀、客觀、煩惱、菩提、有為、無為皆是這個心。 如果我們慈悲喜捨,就是佛菩薩;相反的,造業、執著,就成了畜牲種、地獄客。 所以,學佛要進步,就必須從心地上下功夫。 

心,也可以是個模糊、不確定的名詞。 加一個善就是善心;加一個惡就是噁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煩惱,又成了煩惱心。 另外,在楞嚴經中,心所指的是如來藏;在唯識裡是八識;在我們世間是指靈魂;以心理學的看法即成潛意識。 

心,加上不同的名詞,就成不同的心。 

我們也常聽到人們如此說:“善、惡在一念間。”依佛法的究竟義來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 因此,修行不在外表與事相上而已;一定要開發自己本性內在的般若智慧,遠離分別執著,也才談得上“修行”。 


文章標籤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應該儲存的是福報,有福報,走到哪裡都有的吃,做什麼行業都能賺錢,因為福報在的緣故。 沒有福報,錢也守不住。 而且錢只能這輩子用,那福報呢,可以生生世世都可以用的到。

文章標籤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中佛堂的設立,是遵照佛陀的遺教,可在家中禮佛及早晚課誦。 以示生活中不忘佛陀的教誨。

文章標籤

中華聯合新聞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